优化课堂结构,探索课堂新模式——记颜小语文组卷入式教研活动

优化课堂结构,探索课堂新模式
——记颜小语文组卷入式教研活动

上课听课
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张建刚教导执教《祖父的园子》一课。




说课环节
阅读课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语文单元要素真真切切地落实到实处,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所探索的课堂教学模式才真正有生命。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设定的重要目标是“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分两步走,分别选择了祖父和“我”的对话以及对园中景物特别的描写展开教学。通过这两部分的教学,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中蕴藏的丰富情感,同时借助这两部分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了解一些阅读时的基本方法,如何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借助这样一种语言训练形式,教给学生归类识记生字的方法,辨析形近字。
2.读词语填空
这是对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的回顾,概括园子留给学生的外在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深入文本,感悟到园子的内涵。
第二板块:读悟文本
1.祖父和“我”的对话
这部分内容,我采用了“有感情地诵读”这种教学方式,第一步:把叙述语言改成对话,完善文本的对话形式。第二步:添加适当的提示语,使学生更好地走入文本,走近人物,从而悟得文本的情感。第三步: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将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第四步:完成方法的传授,告诉学生体会情感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2.通过找关键词和特殊的描写来感受园中景物的自由、快乐,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第一部分一样,都是紧扣单元要素展开教学。
第三板块:巩固运用
运用本节课学到的句式进行语言实践,选用文中的排比词改写《村晚》,表现出池塘的自由与快乐,主题与课文保持一致。
第四板块:拓展训练
这一部分和单元要素的感悟融合在一起,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课后让学生去阅读《呼兰河传》 ,让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评课环节
陆伟琴
=Lu Weiqin=
张教导的课以读为主线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实现诗化的语言和自由的情思和谐共构。本课语言自然、率真、朴素,张教导的教学始终以学习语言为主,引领学生积累、感受、领悟,让学生懂得学习对话类的文章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读时关注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神情,听了学生的朗读,我们也深受感染。学生明白了有感情地朗读是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阅读资料也是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在学习园中景物时,张教导抓住了关键词和特别的描写来进行语言训练,整堂课自然、轻松,就像童年的萧红满心欢喜地跟着祖父一样,学生也满心欢喜地跟着张教导快乐地、入情入境地学习。
张益敏
=Zhang Yimin=
每次听张教导的课都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课是本真的、淳朴的,但又特色鲜明、气韵畅达。本堂课的结构非常明晰,以板块推进展开教学。无论是那种教学模式,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张教导抓住部编教材的特点,紧扣语文单元要素展开教学,使语文的核心素养加以落实。教学中导向明确,能加强对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训练,同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朗读时的情感越来越充沛,可见他们对文本的情感体验随着教学的推进层层叠加。怎样的理念就有着怎样的课堂,今天张教导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我们应该向着更深处漫溯。

陈莉莉
=Chen Lili=
《祖父的园子》是萧红回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文章,也是《呼兰河传》中的一抹亮色。在印象中,我是初中学的这篇课文,现在放到五年级的教材中,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不难,但是能够深刻体会其中的情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张教导通过朗读的方式巧妙地化解了这一难点。在导入部分通过分类出示生字词,辨析易错字,抓住词语的特点巧妙回顾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接下来的教学重点放在有感情地朗读对话上,引导学生抓住提示语、关键词采用多种方式朗读,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品出了文章蕴含的情感,学生的朗读十分有画面感。之后再体会特殊的描写中蕴含的情感就水到渠成了。张教导风趣潇洒的教学风格非常契合这篇文章的风格,学生这节课一定是有所收获有所感悟的,他们学到的品读文章的方法对于阅读也是大有裨益的。
吴艳清
=Wu Yan'qing=
萧红的这篇文章字里行间都流淌着快乐和自由,张教导的课设计得非常巧妙,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1.导入看似普通,实则有丰富的内涵,能让学生掌握归类识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解决了形近字容易混淆的问题。齐读填空让学生回顾了上文,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2.抓住对话和对园中事物的描写来体会作者的自由与快乐,教会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一些基本方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3.抓住排比句来品悟句子,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再选用排比词进行写话训练,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张教导的课简洁凝练,充满快乐,充满智慧,值得我学习。

周越萍
=Zhou Yueping=
本堂课上学生的朗读特别精彩!点到朗读的几位同学颇能表现出萧红小时候天不怕地不怕、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那种劲头。老师上课也要“识人善用”,上课前不仅要备课文、备教法、备学法,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备学生,对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做到教学最优化。张教导点到的两位学生表现特别好,由此带动了课堂的气氛,因此接下来的朗读都非常到位。选择《村晚》进行仿写我由衷叹服,这首诗本身非常有趣味,学生学习的时候都觉得乐滋滋的,学生写得特别好。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就是因为老师引导得好,整堂课学生已经融入到作者的这种情感中,他们感受到了自由,所以在课堂上发言是自由的,表述的语言是自由的,描写出来的意境更加是自由的。

朱冬梅
=Zhu Dongmei=
以前也教过这篇课文,不过已经有所变动,似乎更加快乐、自由。之前教的时候比较注重文字表面,没有深层地去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今天张教导在课堂上紧扣自由、快乐,提出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体会情感。张教导还能根据句子的特点来引导学生朗读,老师自身的情绪能感染学生,学生的朗读和笑声也特别有感染力。教学生中把握住学生的情绪,能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专题发言
最后,杨亚萍老师就本次着重探讨的“复习导入”板块的设计进行了专题发言。杨老师通过选取一~六年级优秀案例中的导入部分,分析导入环节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意图,明确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导入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位,还要紧扣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对不同年级、不同课型的导入设计的分析,我们发现,它的设计无一例外都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和提高,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必备的语文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选择的依据来源于生字新词、单元导语、阅读提示、课后习题、语文园地等,可选择的方法也很多,如图片导入法、道具激趣法、设置悬念法、质疑问难法、创设情境法、背景导入……
教学模式本身只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个教学活动框架,提示一条思路,在选择与运用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善于依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特长,大胆地进行创造,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 ◆ ◆ ◆ ◆
图文 | 语文组
审核 | 张益敏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