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共芬芳,探讨共成长——新疆克拉玛依区语文骨干教师与我校开展交流

交流共芬芳
探讨促成长
——新疆克拉玛依区语文骨干教师与我校开展教学交流


4月26日上午,来自新疆克拉玛依区的三十多位小学语文教师齐聚听课室,听取了我校张建刚教导、张益敏主任的语文课。



张建刚教导
《祖父的园子》




张益敏主任
《蜘蛛开店》



课后,双方进行了深入交流,执教老师阐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意图。

“课堂教学应将语文要素落到实处。”基于这样的认识,张建刚教导将本课重点放在“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从祖父和我的对话以及院中景物特别的描写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进一步体会文章情感。

张益敏主任围绕“讲故事”的教学重点开展课堂教学。首先,张主任充分挖掘部编本教材中的资源,利用能够直接指向本课训练要点的课后习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取信息,形成思维导图,把故事讲清楚;针对课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进行联系,把故事讲生动。张主任给学生提供的学习“支架”,让学生逐步掌握讲故事的方法和技巧。

克拉玛依区各小学的老师对两堂课进行了高度的评价。

两位专家老师的课让我们收获满满,思索良多。
第一,语文课堂中要呈现的内容很多,但是关键还在于找准切入点,让学生“一课一得”。张教导的双线组织教学对单元内容的整合让人印象深刻。学生从读中感悟、体会情感,对人文主题的理解更进一层。
第二,张建刚老师通过改写故事《村晚》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把一件事情的部分写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了阅读,形成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形成有效延展。
第三,重视方法的指导,化难为易,真正落实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迁移到其他的阅读活动中。
第四,加强了阅读与表达的联系,由学到用,水到渠成,把阅读中的收获迁移到自我表达中,融合读与写的能力,真正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听完张建刚老师阐述教学思路之后,我在自己今后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方面茅塞顿开。
第一,张建刚老师的导入干净利落,听写环节的设置检测孩子们对生字的掌握,对识字方法进行点拨。以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贯穿全文,在学习的不同阶段让学生抒发自己的感悟体会。
第二,张建刚老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语言,感受人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理解出现分歧时,引导学生联系下文,立刻将学生的情感迁移到课文里,在轻松的氛围中体会情感。
第三、以读代讲。入情入境的朗读,带着语气、带着表情,带着动作读,评价之后再读。
第四,及时总结学习方法。
第五,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
第六,重视读写结合,真正突破“如何把一件事写具体”的语文要素。

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张益敏老师的声音甜美,语言具有感染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张益敏老师把识字教学穿插在教学中,看似不留痕迹,却让学生在读词、贴板书过程中再次巩固了生字、词语。
第三,注重学生的方法指导,及时总结方法,让学生学会了抓住关键词、借助思维导图来梳理课文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学生今后学习作铺垫。
第四,重点让学生掌握了讲故事的方法,“讲好”故事,讲“好”故事。

我关注了张教导在教学中阅读环节的设置,印象深刻的有两点。
第一,张教导在课程的最后布置了阅读《呼兰河传》的任务。在学完《祖父的园子》后,再读《呼兰河传》,由于老师进行了阅读方法的指导,怎样关注文章中的语言文字,体会情感,学生一定有不一样的收获。
第二,部编本教材融合了很多内容,难学且难教如何突破重点、难点,张教导在阐述构建课堂新模式是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在精读部分,直接进行突破,突破重点,告诉学生从哪些方面去落实语文要素。
张益敏老师在《蜘蛛开店》这一课中把重点放在讲故事上,特别是落实到就知道学生掌握讲故事的方法。这体现在张老师重在方法的指导上,一步一步为学生搭出“阶梯”。


下午,来自新疆的五十多位中小学骨干教师还聆听了常熟市教师发展中心韩建光主任的精彩讲座——《课堂实施观察的一般方法》。


本次交流活动,促进了双方教师对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理解和认识,为怎么用好统编教材,体现教材编排思想提供了借鉴。

制作 | 栗子
审核 | 昕雨
用户登录